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校园新闻 >> 内容

优秀教师代表 讲述怎样做一名“善教者”的故事

时间:2016-12-28 08:56:48 点击:

 

 

  “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,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,而学生能自为研索,自求解决。故教师之为教,不在全盘授与,而在相机诱导。必令学生运其才智,勤其练习,领悟之源广开,纯熟之功弥深,乃为善教者也。”

  

  “教是为了不教”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名言。做一名“善教者”,是一代又一代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。

  

  昨日是全国第32个教师节,本报记者走访不同时代、不同年龄、辛勤奉献的优秀教师代表,倾听他们在教育教学中,匠心传承,创新突破,倾注爱与真诚,理性思考与践行,为每一粒种子成长提供阳光雨露,做一名“善教者”的真实故事。

  

  教师世家:四代传承踏实做事用心教书

  

  商城遗址北边,南大街11号的青瓦老院曾是个学堂。据住在管城区的老一辈人说,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初期,这个学堂一直是琅琅读书声不绝于耳,那时附近有学识的人基本上都是从这里走出的。

  

  每次上下班,伊河路小学教师李慧路过“老学堂”都会驻足凝望。“老学堂”是李慧的曾祖父李衍祖创办的,祖父李子峰接过后,继续在此教书育人。父亲李式谦,1958年从河大中文系毕业后,响应国家支边号召,在条件艰苦偏远县区教书,一教就是18年。

  

  “1976年,父亲回到郑州教学,直到1997年才走下三尺讲台。记忆中,每次回家,他的背包里都装满了学生的作业,或是坐在桌边认真批改,或是手刻蜡版印卷子。”受父亲影响,1988年就业时,李慧也做了一名教师。

  

  准备就职的前两个月,父亲监督着李慧在小黑板上练习板书,每天100字,不仅要写得好,还要写得快。父亲告诉她,板书是给孩子们看的,你字写得好,孩子们就写得好。板书还不能慢,慢的话课堂效率就低了。

  

  “做一件事情,就要踏踏实实、用心去做。”如今,已有28年教龄的李慧,依然记着父亲的谆谆教导。她说,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,教育是一种传承。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,和孩子们待在一起很幸福,既然选择了三尺讲台,就要把它当作自己终生的事业去用心付出。

  

  个性老师:课堂让孩子“当家做主”

  

  学生模仿到商场买东西的场景,分组合作编短剧,讨论利率计算,轮番上台展示……这是郑州八十五中张利红老师数学课堂上的情景剧《打折销售》演出现场。

  

  “这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重要内容之一,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,但对学生而言,打折销售的问题接触不多,我们不能以大人的思维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应该容易理解这些知识。”张利红说,通过情景化、生活化的学习方式,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,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,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。

  

  在学生的眼中,张利红是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老师。“怎么办?我没有备课,这节课怎么上呀?谁来说一说?”冷不丁的,张利红会佯装自己没有备课,求助同学们提供学习方案,锻炼孩子们的数学思维。课堂上,张利红还制作了大量的趣味答题卡,随时准备提问,可能这位同学问题没回答完,就会点下一名学生让他继续回答。

  

  “数学没有同学们想象的那么难,只要认真学习,试卷上70%的题一般学生都是可以答出来的。”张利红认为,为什么孩子们数学成绩差,那是因为孩子们对数学不感兴趣,老师要尽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,让孩子们主动消化,养成数学思维模式。

  

  张利红说,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老师首先要自己做好,然后在举手投足之间感染孩子,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,要善于和孩子们沟通,用心去和孩子们做朋友,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思考问题。

  

  特教老师:用爱灌溉受伤的“花朵”

  

  17岁,正是女孩追求自我、享受青春的时候,可刘文婷却走上讲台,开始日复一日教残障儿童学说话、握笔写字、系鞋带……并且一干就是26年。

  

  1990年,从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的刘文婷走进了洛阳市老城区培智学校。迎接她的是一群目光呆滞的孩子。有的已十八九岁,比刘文婷还大一两岁,但智力却相当于八九岁的水平。

  

  “对这些特殊的孩子们来说,我是老师,也是朋友、亲人,要帮助他们重树生活的信心,帮他们掌握一技之长。”刘文婷说,她用心地教孩子发音、说话,握笔、写字,唱歌、跳舞,洗衣、叠被、系鞋带,为孩子换洗尿湿的衣裤、床单,修指甲、理发、擦鼻涕。她用行动温暖着每个孩子。

  

  上班第一年,刘文婷就拿了洛阳市特教音乐优质课一等奖。不少学校想“挖”她走,可刘文婷没有答应。因为她觉得,这些残障孩子更需要她。

  

  身为教师,通常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功成才,桃李满园。可是作为一名特教工作者,也许一辈子与这种成就感无缘。正常孩子几分钟能弄懂的问题,这些孩子要花费九牛二虎之力。很多孩子话都说不清,路也走不稳。上音乐课、排节目时,每个音符、每个动作刘文婷都要几百遍甚至几千遍反复教。

  

  时常有朋友问她:“你长年累月和这些智障的孩子在一起,看不到成才,看不到成功,你急不急?”可刘文婷每次的回答都一样:“教育,本身就不是一份急功近利的事业,跟孩子们在一起,看着他们一点点成长,我的每一天都很充实。其实,和正常孩子相比,这些孩子一点一滴的变化,都来之不易,也是我最大的收获。”

  

  26年的教学生涯中,刘文婷从没有放弃对智障儿童特殊教学的探索与追求。她在教学中潜心钻研教材,设计了许多巧妙新颖的教学方法。

  

  在这个特殊的教育园地里,刘文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着师德大爱,她和这群孩子的故事也感动着许多人,而她更希望的是让社会各界对特教事业多一分理解和尊重。

  

  老中青教师:教育的核心是爱和责任

  

  “老一辈教师的课堂非常注重教学过程的严谨性,教师的主导作用很突出。现在的课堂,强调师生互动,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比较充分。”“60后”教师或许会被戏称“老古董”,但李洪峰却将班班通运用娴熟,经常上网学习知识。

  

  1990年,李洪峰大学毕业后回到高中母校郑州十一中,开始了物理教学生涯。李洪峰的物理课堂相当有趣,小到粉笔、大到桌椅都能被他当作工具,颇受学生的喜爱。他说,作为老师希望培养出来善良勇敢、积极乐观、明辨是非曲直的人。

  

  “80后”教师化曼自2004年毕业后从教已12年,“我特别喜欢和孩子们沟通,课间基本上就在教室转悠,很乐意为学生而接触新鲜事物。”她说,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,没有固定的套路可走,因为教育对象是性格迥异的个体。但无论用什么方法,核心都应该是爱和责任。育分先育人,育人先育心。

  

  “我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一名引导者、聆听者,我们班学生没有人叫我老师,都叫我盼盼。”作为“90后”新锐教师,陈盼盼喜欢开放的教育形式,喜欢思维碰撞、互动性强的课堂氛围。

  

  “一直记得我的老师说的一句话:‘我会渐渐老去,但我的学生永远年轻。’我想能够在别人成长的过程中做一个正能量的参与者或指引者,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。”陈盼盼说。

  

  新锐教师:打造有文化含量智慧课堂

  

  周四下午选修课,上课铃声响起,董晶淼身着长衫,手拿快板,快步走进教室。只见他上台鞠躬,以一口流利的贯口作开场白,引来掌声一片。

  

  美声方言版报菜名、分角色试演单口相声《黛玉之死》……学生们在董老师的带领下,初尝相声艺术的魅力。“相声有趣吗?想学吗?”董晶淼问,学生应声连连。

  

  董晶淼是郑州市实验高中的一名“90后”语文老师,从教刚刚两个年头。两年来,他先后开设了《千古文人侠客梦——金庸的武侠小说鉴赏》《从指环王到霍比特人——走近托尔金笔下的科幻世界》《语言可以这样美——朗诵艺术鉴赏与实践》《梦里花落知多少——中国文人的生死忧思录》等八门校本课程,涉及民间曲艺、文学鉴赏、电影赏析、文化品评等诸多门类。

  

  金庸武侠课上,和学生一起修炼“九阳神功”;品中国文人课上,一起看顾城,读鲁迅,结识林徽因;三行情诗课上,一起读诗,品诗,写诗;相声表演课上,合作说相声,演双簧,感受中国民间曲艺的博大精深……董晶淼的课堂幽默机智,妙趣横生,容纳150人的报告厅里常常爆满,蹭课学生甘愿站着听课。

  

  “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学生,最终改变课堂。作为语文老师,我想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,喜欢上语文。”对董晶淼来说,三尺讲台是他实现“英雄梦”的舞台。

  

  董晶淼说,他愿做一名有个性、有梦想、有情怀、能吃苦的老师,努力打造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课堂,不负学生的期待。

  

  乡村教师:35年用心值守三尺讲台

  

  35年,他值守在乡村小学设施简陋的课堂上;35年来,他每天划着渡船上班、下班,先后用坏8条船;他用坚守送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……他就是李化勇,信阳市罗山县彭新镇公山村办学点唯一的常驻教师。

  

  公山小学位于罗山县石山口水库上游,是一所库区移民小学。这里地处偏远山区,现在的公山村小学只是个教学点,一共有十几个学生,分幼儿园、一年级、二年级。在这里,李化勇是这所小学唯一的常驻教师。1981年3月参加教育工作的他,已在这里驻扎了整整35年。

  

  李化勇的家与学校隔河相望,如果不渡河,绕过邻村走到学校大概要走17里路。河水上涨时,李化勇上学放学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小木船。30多年来,无论春夏秋冬,他每天都划着小船来来去去,小木船都已经更换了8条。每逢雨季,石山口水库河水上涨,他还会一个一个接送学生,保证孩子们的安全。

  

  35年驻扎在偏远山区,收入微薄,条件简陋,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件难以坚持的事情,但李化勇却说:“和孩子们在一起,我高兴。教学是我分内的工作,这真的很普通。”

  

  每天清晨,李化勇都早早地来学校将校园从里到外全部清扫一遍。他身兼数职,既是校长也是语文、音乐、美术老师,还是后勤工人,甚至连教室后面的黑板报都是他亲笔书写的。积学以储宝,酌理以富才,35年来,他自学教育教学理论,努力提高教学能力,公山教学点的教学成绩一直在全镇名列前茅。村民们开玩笑说,李化勇是导师,学生个个都是研究生。

  

  选择教师这份职业,李化勇是跟随父亲的脚步。1981年,李化勇准备参加工作时,有两个选择,一个是去工厂,月薪37.5元,另一个是当老师,月薪是6元。身为民办教师的父亲说,干教育光荣,你去试试吧。就这样,李化勇从父亲手中接过了船桨,走上讲台。那时连他自己也没想到,这一试爱上了这份职业,一坚持就是一辈子。(记者赵文静王红实习生王梦娜文/图)

 

 

作者:study8 录入:study8 来源:原创
相关评论
发表我的评论
  • 大名:
  • 内容:
  • 服务条款 | 法律声明 | 文章发布 | 在线留言 | 法律支援 | 人员认证 | 投诉建议 | 合作联盟 | 版权所有 | 本站wap手机访问
  • 培训学习吧(www.study8.org) ©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有害短信息举报 | 阳光·绿色网络工程 |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|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| 广东省通管局

  • 培 训 学 习 吧 版 权 所 有 ,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
    粤ICP备16124165号
  • 微信号:380878858 (微信同号)

    在线客服

    在线客服